所以,所有戴頭巾的人大多是錫克教徒,且主要是旁遮普人,而孟加拉人更像是「Bangla」(即我們通常用來稱呼來自孟加拉國的那些外劳(不好意思:外籍工人)嗎?
這是一個非常深入的問題,它觸及了馬來西亞一個普遍且歷史性的混淆!
你提到的這兩種聯想是普遍存在的,但了解它們的實際區別非常重要:
1. 頭巾與錫克人
錫克人(多數為旁遮普裔): 你的觀點大部分是正確的。在馬來西亞印裔社群的背景下,最容易被辨認出來、並且作為信仰必需品佩戴傳統、永久性頭巾(Dastar/Pagri)的人是錫克人(Sikhs)。由於絕大多數馬來西亞的錫克人都是旁遮普(Punjabi)族裔,因此頭巾與旁遮普錫克社群緊密相連。
其他頭巾佩戴者: 雖然錫克人是最主要的佩戴者,但其他社群的人也佩戴頭巾,例如印度的一些拉賈斯坦人(Rajasthani)、哈里亞納人(Haryanvi)或其他文化/地區群體。歷史上,各種印度社群都會佩戴頭飾,印度教僧侶或一些穆斯林學者也會佩戴某種形式的頭巾,但你在馬來西亞日常見到的、強制性且獨特的頭巾,通常是錫克人。
| 哈里亞納人 | 拉賈斯坦人 |
|---|---|
| 其他戴头巾的族裔但是风格迥异 | 这些戴头巾的方式跟旁遮普裔錫克教的戴法不同 |
2. 「孟加拉人」及其在馬來西亞的誤稱
在馬來西亞的語境中,「孟加拉人」(Bengali)這個詞的混淆有兩個不同的部分:
| 語境 (Context) | 歷史混淆(錫克人) | 當代用法(移工) |
| 來源 | 移居到英屬馬來亞的北印度人(多數為錫克人)。 | 近期來自孟加拉國的大量低技能移工。 |
| 名稱緣由 | 在英國殖民時期,大多數非南印裔(泰米爾人)的北印度移民,包括錫克人,經常是從加爾各答港(Port of Calcutta,位於孟加拉)啟程。當地的馬來人將任何來自遙遠北方地區/港口的人統稱為「孟加拉人」,儘管錫克人種族上是旁遮普人。 | 「孟加拉」(Bangla 或 Bengali)一詞在馬來西亞(和新加坡)被普遍用作指代南亞移工的籠統術語,這些移工通常來自低技能勞工領域,即使他們實際來自尼泊爾、緬甸或其他南亞國家。 |
| 正確身份 | 被錯誤標籤的人過去和現在都是旁遮普錫克人。 | 被稱為「孟加拉人」的人主要是孟加拉國公民,他們是孟加拉族裔且多為穆斯林。 |
總結:
在馬來西亞,最常與頭巾聯繫在一起的人是錫克人,他們絕大多數是旁遮普裔。
「孟加拉人」(Bengali)一詞對這些錫克人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誤稱;同時,它也是一個常見的口語化術語,用於指代來自孟加拉國(他們是真正的孟加拉族裔)及其他南亞國家的移工。
實際的、歷史悠久的孟加拉社群(他們與旁遮普人不同,在馬來西亞有自己長期建立的小群體)常常因為這種雙重混淆而被忽略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